參與式創作
秦政德《心靈寄藥袋》
發想自醫療院所尚未普及的民國 50-60 年代深入民間家戶,以「常備平安」為訴求的「寄藥袋」之普羅大眾經驗與記憶,連結現代城市中的日常生活、與新冠疫情期間的身心經驗
詳細介紹
陳科廷《剪拾-感官告白的心識界》
人透過感官接收建構外在的認知,並伴隨時間成為各自的記憶,而這些有機的組合逐漸內化、沉澱、形塑每個不同的人。
詳細介紹
走路草農/藝團《思箱第六感》
五感的連結與通暢,是感受健康與否的關鍵。由劉星佑和陳漢聲策畫執行的「思箱第六感」,延續關注臺灣蔬果認同的「思箱計畫」,按照季節和五感,設計包括探討吃的欲望之於食物和身體關係的「味覺記憶食譜」;
詳細介紹
劉雨青《自然校準綠回歸-來帖綠色處方箋》
秉持著「人本自然」的理念,身邊只要有植物陪伴著,無論是哪種型態,都會給予我們不同層次的支持與照護,那是大地母親與我們溝通的管道,養育我們的方式。
詳細介紹
陳若軒《重啟對話》
作品帶領觀者進入創作者˙精神世界,沉浸在創作者的絮語和創作者的感官。像是延續創作而生的物件,與觀者一同爬梳那些激發創作者的生命體驗,隱晦於創作之中的私密經歷,以及他們如何走到此刻?
詳細介紹
片子國際-李基宏《重啟對話》
捕捉藝術家從發想、執行製作到創作完成六個作品設置的過程;以及四個參與式計畫民眾參與各項現場活動。
詳細介紹